“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依托单位是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被广西科技厅确认为首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6年获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广西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广西民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的“西南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
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瞄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科学问题,针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大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以药用资源化学和无机药物化学研究为基础,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致力于广西及中国西南地区的药用资源研究与开发,主要开展药用资源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药用资源活性先导物及其金属药物化学、药用资源药效物质转运系统与药物载体研究等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广泛开展桂十味药材鸡骨草、山豆根、两面针和鸡血藤等50余种广西特色民族药的物质基础研究。
近五年来,实验室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0余项,总经费近1亿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仪器专项1项。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80余篇,其中SCI收录680余篇,TOP期刊240篇,JCR一区180篇,二区180篇。其中,已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Science Advance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Chem、Journal of MedicinalChemistry 等影响因子3.0以上的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18篇,在影响因子10.0以上的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5篇。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4项,包括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6项、三等奖2项。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10项。引领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35%的学科范围,引领药学学科跻身“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0强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西科协副主席梁宏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6人,其中博士58人,博士生导师33名,具有正高级职称35人;团队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化学会会士1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名,广西院士后备培养工程人选2名,广西“八桂学者”5名,广西“青年八桂学者/八桂青年拔尖人才”7名,广西优秀专家3名,“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8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名,广西高校“百人计划”人选2名。有“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5个。实验室面积10800平方米,拥有总价值1.5亿元药物化学专业配套仪器设备,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化学技术平台,具备了承担广西乃至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
实验室建立了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佛罗里达州国际大学、法国国家科学中心、莫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及专家团队的长期合作关系,相关团队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实验室于2017年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化学与生物科学国际中心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共建中国-东盟天然药物技术创新学院(2024年);2019年与八加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企业联合实验室”,与桂林宏田生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与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华润天和药业有限公司和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开展广西重要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受桂林华诺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台州普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委托,合作开展横向合作项目34项,18项成果技术实现转让,为广西医药制造业千亿元产业提供重要的科技和技术支撑。